- 全身骨显像的临床应用及鉴别诊断
- 核医学科 > 技术 阅读:1544 次
1.早期发现恶性肿瘤的骨转移灶,确定疾病分期,评价治疗效果及随诊。骨转移瘤也称转移性骨肿瘤,是恶性肿瘤通过各种途径转移至骨骼形成的子瘤。骨是仅次于肺和肝,位居第三的肿瘤转移部位,临床上最易发发生骨转移的肿瘤有前列腺、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和肾癌等,膀胱癌、子宫癌次之,食管癌、卵巢癌和脑肿瘤等较少发生骨转移。在儿童,成神经细胞瘤、Ewing肉瘤、骨肉瘤易发生骨转移。
从病理学变化的角度看,骨转移能够在骨内产生溶骨性、成骨性或混合性反应。主要为成骨性反应的有前列腺癌、成神经管细胞瘤、甲状腺髓样癌和支气管癌瘤等恶性肿瘤的转移瘤;主要为溶骨性反应的有多发性骨髓瘤、肾癌、乳腺癌、肺癌、淋巴瘤、成神经细胞瘤等;主要为混合性反应的有乳腺、肺癌、结肠直肠癌、胃癌、成神经细胞癌、鼻咽癌和胰腺癌。
疼痛和压痛是骨转移瘤最常见的症状,有时可晚于骨转移,约1/4病例合并有病例性骨折。
骨转移瘤是骨显像的首选适应症,主要是用于判断恶性中鬼是否出现骨转移,以确定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和随诊等,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95%。
(1)骨转移瘤的诊断要点
1)既往多有恶性肿瘤病史,多伴有骨痛或局部不适应症状。
2)多发、散在、无规律的异常放射性增高区。
3)随时间延长异常放射性增高区数目增多、范围增大、强度增高。
4)在一个骨上呈非对称性的放射性增高或浓聚区。
5)放射性增高或浓聚区伸进骨髓腔。
6)放射性增高区的中间呈放射性减低,即靶形损害。
7)超级影像。
8)放射性缺损区。
9)骨显像阳性而X线阴性。
10)骨显像阳性,肿瘤血清相关标志物增高。
(2)鉴别诊断
1)多发的、无规律的、大小和形态各异的放射性增高或浓聚区是骨转移瘤的典型图像,转移瘤多累及中轴骨,不规律,呈局灶性,累及长骨时呈非对称性,且多位于骨髓腔。
2)多发骨折所致放射性增高区的重要依据是外伤史,脊椎的骨折为压缩性骨折,呈横线形;骶骨的骨折呈“H”形;肋骨的骨折多为局灶性放射性增高或浓聚区,分布在多个肋骨上,呈直线形或曲线形排列。
3)骨性关节炎所致多发放射性增高区最常见的部位是肩关节、膝关节、手和腕关节,多累及大关节的内侧,如膝关节或曲线形排列。
4)Paget病累及骨骼的类型和对放射性摄取极强的特征,结合X线的特征表现可与骨转移相鉴别。
5)孤立性放射性增高或浓聚区可能是早期骨转移的指征,也可能是良性病变引起。有恶性肿瘤病史的孤立病灶大约50%是骨转移。骨转移灶多是沿肋骨伸长或侵及部分肋骨;肋骨骨折的病灶更为局限;位于肋骨和肋软骨连接处的病灶多为外伤所致。
6)孤立性骨转移灶在椎骨多累及椎体和椎弓根,良性病灶多累及小关节平面、横突或棘突,SPECT骨显像,病灶定位更清晰。对于乳腺癌患者,位于胸骨的病灶多为恶性的,常侵及部分胸骨,位于肋骨的病灶多为良性。
7)弥漫性病变,又称“超级影像”比较少见。恶性肿瘤引起的“超级影像”表现为四肢长骨中远段一般没有弥漫性摄取增强,而代谢性骨病的“超级影像”特征包括颅骨和四肢长骨的全身骨骼广泛的、均匀的值总计摄取增高。
8)骨转移表现为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比较少见,其周围可伴环状放射性增加,多见于多发放射性骨髓瘤、肾癌等。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需注意与人工伪影相鉴别。
9)“闪耀”显像:是恶性肿瘤经过化疗或激素治疗后一段时间,患者临床症状有改善,但是骨显像似有加重的表现,放射性增高或浓聚区的数目、范围和放射性强度均有增加,称之“闪耀”显像,在乳腺癌、肺癌和前列腺癌相对常见。“闪耀”现象与骨转移进展可以采用随诊骨显像来鉴别,在随后的3-6个月定期行骨显像,异常放射性增高或浓聚区的数目、范围和放射性强度逐渐减少或下降,患者临床症状有改善,骨痛症状有缓解,可诊断为“闪耀”显像,反之,则提示骨转移进展。
10)18F-FDG PET显像对于溶骨性的转移灶更敏感。
(3)常见的易发生骨转移的肿瘤
1)乳腺癌骨转移是成骨性、溶骨性和混合性反应。
2)肺癌死亡患者的尸检中,发现50%存在骨转移。
3)前列腺癌在诊断前有8%-35%的患者已经有骨转移,并且骨痛对骨转移没有明显的预测价值。
医院官网:hq.gwmc.cn
企业邮箱:info@hq.gwmc.cn
医院地址:吉林省公主岭市国文大街2388号
吉公网安备 22038102000293号
吉ICP备18000181号
Copyright © 2017 by CopyGuowen medical .c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