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岁的王阿姨(化名),近几年被反复出现的头晕头痛缠上了身。起初,她和家人都没太当回事 —— 每次只要吃几片止疼药,那些恼人的症状就会乖乖消退。日子久了,“吃药缓解” 成了默认的应对方式,谁也没想过要去医院做一次彻底检查,更没人察觉,这场看似普通的 “小毛病”,竟藏着致命隐患——源头竟是颅内一枚潜藏了不知多久的“不定时炸弹”——颅内动脉瘤。

隐匿的“炸弹”与骤然的警报
王阿姨的人生轨迹本应是含饴弄孙的平静:高血压病史30年、冠心病史20年,这些“老毛病”虽需谨慎,却也在药物维系下维持着日常。直到这次她反复头晕头胀,用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本着体检的目的,她第一次做了头部的核磁检查,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末端囊泡状突起”——医学上,这就是颅内动脉瘤的典型影像特征。
神经内科诊疗中心丁金明副院长表示:“动脉瘤就像血管壁上鼓出的小气球,一旦破裂,血液涌入蛛网膜下腔,致残率、致死率极高。”
毫米间拆除颅内动脉瘤
在王阿姨的造影检查上,可清晰地看到动脉瘤的形态:如同血管上悬挂的“小囊袋”,薄如蝉翼的瘤壁随时可能再次破裂。“开颅手术创伤大,老人基础疾病多,风险极高,而介入栓塞术,能通过股动脉穿刺的“钥匙孔”路径,精准封堵动脉瘤。”手术团队反复推演方案,最终选定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用纤细的微导管将弹簧圈送入动脉瘤腔内,像“织网”一样填充瘤腔,隔绝血流冲击,从根源上消除破裂风险。
手术台上,丁院长握着导管在血管中精准穿梭,如同在迷宫中寻找唯一的出口。当微弹簧圈依次填入动脉瘤,造影显示瘤腔被完美“封堵”,载瘤动脉血流恢复通畅,这枚困扰老人许久的“炸弹”,终于被安全拆除。术后的王阿姨头晕头痛症状消失,胸闷气短的老毛病也因身心状态改善而减轻。“感觉脑袋里的‘炸弹’没了,整个人都轻快了!”
对于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的老年群体而言,颅内动脉瘤堪称一枚 “不定时炸弹”—— 不仅病情复杂、风险叠加,传统治疗更因创伤大、恢复周期长,让患者面临诸多顾虑。国文医院神经介入团队凭借前沿的神经介入微创技术,让众多脑血管疾病患者重拾健康希望,为区域内高危人群的脑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微信扫码预约

吉公网安备 22038102000293号 吉ICP备18000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