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38岁,怎么可能是心梗?以后是不是就得终身吃药,身体里还得永远放个东西了?”在国文医院的导管室里,刚刚被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刘大哥(化名),躺在手术台上,满脸的震惊与惶恐。前一小时,他还与朋友在烧烤聚会上推杯换盏,下一刻却被突如其来的剧烈胸痛、恶心呕吐和大汗击倒。
幸运的是,刘大哥的健康意识救了他。他没有硬扛,立即拨打了120。急救车迅速将他送至医院,心电图结果明确指向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这是心脏的右冠状动脉被堵死,导致部分心肌因缺血而坏死的危急情况。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医院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即刻开启,刘大哥被迅速送入导管室。冠脉造影结果清晰地显示:右冠状动脉中段完全闭塞,并且有大量血栓的阴影。这正是导致他胸痛的“罪魁祸首”。
01精准抽吸,清除“路障”

面对如此年轻的患者和大量新鲜血栓,传统的做法可能是放入一枚心脏支架,强行撑开血管。但接诊的李桂武主任与刘兴刚主任团队经过审慎评估,做出了一个更优的选择:先行“血栓抽吸治疗”。
这个操作好比用一台精密的“吸尘器”,通过细小的导管,直达堵塞部位,将新鲜的血栓尽可能地抽吸出来。手术非常成功,当血栓被清除后,复查造影显示,原先闭塞的血管恢复了通畅,其内部的残余狭窄竟然小于30%!02审慎决策,践行“介入无植入”
这个结果让两位主任看到了一个新的治疗机会。刘大哥本身年轻,血管基础好,除了此次被血栓堵塞的部位,其他血管均未见明显动脉硬化斑块。这意味着,此次心梗的诱因很可能是一次性的——大量油腻饮食和酒精摄入,加之可能存在的劳累等因素,诱发了急性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而非常年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严重狭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植入支架,对于刘大哥年轻的血管来说,无异于“杀鸡用牛刀”,不仅可能不必要,还意味着未来需要面对长期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双抗)以防支架内血栓的负担。
经过周密商议,医疗团队果断决定:不放置支架,采用“介入无植入”策略!“介入无植入”是心血管介入领域一个前沿且人性化的理念。它并非不做任何治疗,而是指在完成像血栓抽吸、球囊扩张等介入操作后,不在血管内永久性地植入任何器械(如支架)。其核心目标是,在有效解决当前急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血管的原始结构和生理功能,为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赢得更好的远期预后。
03长期管理,巩固“胜利果实”
“介入无植入”不等于治疗的结束,恰恰相反,它对患者后续的药物治疗和自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术后,刘大哥开始了严格的药物治疗方案:1. 规范双抗治疗:服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持续至少半年到一年,目的是防止新的血栓形成。2. 强化调脂治疗:即使血脂不高,也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其作用不仅是降低“坏胆固醇”,更是为了稳定血管斑块,抗炎,从根源上遏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医生叮嘱他,半年后必须返回医院复查冠脉造影,以评估血管的愈合情况。刘大哥的经历是一个警示,也是一个福音。它警示我们,心梗正日益年轻化,不良生活习惯是重要的推手。同时,它也展示了现代医学的进步——治疗不再是“一刀切”地放入支架,而是进入了“个体化、精准化”的新时代。
“介入无植入”理念的实践,为那些血管条件好、病变适合的急性心梗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提供了一种更优的选择。它用微创的方式解决了最危急的问题,并为患者保留了未来更多的治疗可能性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这场为年轻心脏打响的“精准保卫战”告诉我们,发生心梗是不幸的,但若能遇上最前沿的理念和适合的治疗方案,无疑又是幸运的。而这份幸运,最终需要由患者本人通过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和遵医嘱服药来牢牢守住。
微信扫码预约

吉公网安备 22038102000293号 吉ICP备18000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