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微光照进办公室,手机屏幕突然亮起,一条微信消息带着暖意跳出来:“我今天能自己下楼散步了!” 发信人是刘先生(化名),而四个月前,他拿着结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书来到消化道肿瘤放化疗科时,眼神里满是灰败 —— 因为“手术机会渺茫”。
很少有人知道,刘先生的抗癌路并非孤军奋战。他的父亲,一位有着五年肺癌病史的老患者,此刻正住在我院胸部肿瘤放化疗科接受治疗。在肿瘤科的日常里,“两代人同抗癌魔” 的故事不算罕见,科室深知唯有拿出最精准的治疗方案,才能为这个背负双重病痛的家庭撑起希望。

多学科会诊室的灯光亮了整整一下午,外科、肿瘤科、影像科的专家们围着刘先生的 CT 片反复推敲,每一个数据、每一处病灶都被细致剖析。“先做转化治疗,争取一次手术同时切除结肠原发灶和肝脏转移灶!” 外科主任的声音打破了讨论的沉寂,让所有人都看到了转机。
四个周期的化疗后,奇迹真的在刘先生身上发生了。复查影像显示,原本增厚到 16mm 的结肠肠壁缩至 13mm,肝脏上分散的多个转移灶减少到3个,其中最大的那个更是从4cm直径缩小到 1.5cm—— 所有指标都在朝着手术条件靠近,曾经渺茫的希望,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手术当天,手术室里气氛紧张却有序。主刀医生在血管密布的肝脏区域精准操作,三个小时后,当 “手术成功” 的消息传来,等候在外的家属终于忍不住红了眼眶。更令人欣慰的是,得益于微创技术,刘先生术后第二天就能在搀扶下下床活动,脸上也渐渐有了久违的笑容。
在医生查房时,恢复良好的刘先生正对着手机视频笑得灿烂:“爸,你看我现在能自己走路了,恢复得比你还快呢!” 屏幕那头,他同样在抗癌的老父亲也笑着点头,两个曾经被病痛折磨的身影,隔着屏幕传递着彼此的力量。
在消化道肿瘤放化疗二科,这样温暖的场景有许多。那些曾经被肿瘤阴霾笼罩的家庭,那些一度被 “无药可救” 击垮的患者,正因为精准的医疗方案、医护人员的全力以赴,以及他们自己永不放弃的坚持,重新找回了生活的色彩。我们始终相信,每一次不放弃的努力,都能为生命多争取一分希望,每一个精准的决策,都能让抗癌路上的光更亮一些。
微信扫码预约

吉公网安备 22038102000293号 吉ICP备18000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