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宁静被刺耳的碰撞声撕碎,急诊外科的红灯骤然亮起——遭遇严重车祸的患者被紧急送医,全身多处毁损伴失血性休克,生命倒计时正在耳边滴答作响!危急关头,市卫健局、应急管理局、公安局领导高度重视,深夜亲临医院实时关注进展,医院分管院长及时周密调度,迅速开启绿色通道,急诊科、骨科、肝胆胰胃肠外科、检验科、手术室、麻醉科等多科室专家组成抢救团队,以“先保命、后手术”为铁律展开生死营救,最终将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目前生命体征已趋于平稳,转危为安。
紧急响应 迅速行动17:08,城郊主干道发生三车相撞事故,现场惨烈:金属构件扭曲交缠,玻璃碎渣散落满地。变形的驾驶室内,有人被死死卡住,意识模糊中,鲜血正浸透衣物,不远处,受伤者踉跄呼救,还有人被卡在车厢缝隙,伤口渗血不止,痛苦呻吟刺破空气。
17:11,国文医院急诊科电话骤然响起。接到120指挥中心指令的瞬间,院前急救团队“极速响应机制”应声启动:调度员指尖翻飞,30秒内完成现场定位与伤情预判,信息直达院内各级领导,“全员待命!”林楠副院长通过内部系统发出指令。此时,影像科的机器正提前预热,手术室的无影灯点亮长廊,一张无形生命防护网以惊人速度在医院铺开。
17:12,急救车组人员携带“创伤急救包”箭步登车,两声急促警笛划破天际,救护车如离弦之箭疾驰现场。绿色通道 争分夺秒17:27,急救车刚抵事故现场,院前医生5秒内完成“ABCDE创伤评估”,止血钳精准夹住出血点,静脉通路在患者臂弯建立的同时,对讲机里的伤情汇报已传至院内。此时,急诊科主任郭廷强的车刚冲进医院大门,医务处刘宝安处长正调度下达指令:“骨科李颖慧主任、肝胆胰胃肠外科王得胜主任、白万玉副主任、胸外科吕品副主任、护理部雷胜男主任,急诊集结!”话音未落,几位专家的身影已出现在急诊大厅,多学科救援力量完成“零时差”集结,一场生命保卫战的阵型快速铺开。
18:00,急救车内险情升级。血压70/40mmHg,意识不清,失血性休克”,医生在颠簸中急促施救,护士精准实施抗休克治疗。此时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全面贯通,各科医护人员列队而立,目光锁定救护车驶来的方向——那条被灯光照亮的通道,是生命的希望跑道。多科会诊 立即手术午夜0:20,患者家属从外地匆忙赶到医院,对我院技术实力表示认可,决定留院进行手术。手术室无影灯骤然亮起,专家组的检查结果触目惊心:左下肢已彻底失去血运,膝关节以下皮肤大面积撕脱,肌肉碎裂如泥,胫腓骨断端外露,脱套的皮肤下,碾挫断裂的肌肉外翻,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足趾青紫如死灰。右肩4cm创口、右前臂7cm伤口仍在渗血,但此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条濒临坏死的左腿上——患者的休克体征正持续恶化。
0:30,“立即截肢!”决策斩钉截铁。多学科团队无缝衔接:骨科手持器械待命实施左大腿截肢术;重症医学科医生已将中心静脉导管精准置入,血管活性药物正通过输液泵稳定注入;护理团队穿梭于器械台与监护仪间,每一个动作都与手术节奏严丝合缝。这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多学科MDT模式下,为守护生命共同冲锋的合力攻坚。精心治疗 转危为安凌晨3:30,随着最后一针缝合完成,左大腿截肢术宣告结束。从急诊会诊到手术启动,各学科人员高效联动、配合默契:骨科李颖慧主任、主治医师孙野始终站在术野中央,每一个指令都精准果断,团队成员眼疾手快地传递器械、监测体征,数小时高强度协作中,无人敢有丝毫懈怠。当手术灯熄灭的瞬间,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松弛——这条曾濒临熄灭的生命,终于被拉回安全线。
这场持续近十小时的救援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走廊尽头,患者家属听到手术成功消息时,紧绷的脊背骤然垮塌,泪水里混着如释重负的呜咽。
快速、有序、合作、高效,从事故现场1分钟极速响应,到急救操作的肌肉记忆般精准,再到多学科“零时差”联动,这场救援是国文医院多年淬炼的必然。每月跨科室演练、千余次应急场景推演,早已将“快速评估-精准分诊-多科联动”刻进团队本能,让基层百姓在黄金救援时间内获得医疗支持。如今,重症监护仪上平稳跳动的曲线,见证着生命的韧性,也映照着这群白衣卫士与时间赛跑的国文硬核实力。
微信扫码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