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就是医院的核武器”有人这样说过。也许听上去会让一些人恐惧,但仔细想想好像这个时代有好多东西都能让我们感觉到恐惧,例如毒品、病毒、刀乃至生化武器、核武器,任何一样都足以让人感到恐惧。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呢?例如将毒品放在医生手中,它就可以帮助您抑制病痛;将病毒放在医生手中,它就可以帮助治疗疾病、制成新药剂;刀放在医生手中,它就可以剔除病变组织;生化技术用来制作生化医药制剂;同样,核技术用在了医生手中,也就发展成为了现代的核医学。
提起“核”就必须提起两个人,其中一个应该是我们从小就在课文里就认识的居里夫人。波兰化学家居里夫人在1898年与丈夫共同发现了镭盐具有放射性,接着又发现了钚和钍也同样具有放射性,并在1903年和1911年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的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另一位是早于居里夫人在1896年发现铀具有放射性的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因为二位的杰出贡献,才有了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单位,即国际单位贝克勒尔(Bq)和原单位居里(Ci)。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换算关系1Ci(居里)=3.7X1010Bq(贝克勒尔)。正如大家都了解的,不同性质的单位表示不同的含义,例如比较普遍的质量单位千克(kg)、体积单位(ml)等等。可核素的放射性与质量、体积都没有绝对性的关系,所以核素的单位贝克勒尔(Bq)和居里(Ci)只表示放射性活度,即单位内核素每秒钟发生衰变的次数。1Bq代表1次衰变/秒,数值越大表示活度越大,放射性越强。
核医学在20世纪30年代才踏上正轨,这时还要提起两位先辈。那就是匈牙利化学家格奥尔格·赫维西和美国波士顿医院内科医生赫尔曼·布卢姆加特。格奥尔格·赫维西在1934年利用氘水测全身含水量,第一次在人体应用稳定性核素;1935年首次用P-32用于生物示踪研究;同年又创立了中子活化分析法。并在194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在核医学界被称之为“基础核医学之父”。另一位赫尔曼·布卢姆加特医生在1926年首先应用氡研究循环时间,第一次应用了示踪技术,后来又进行了多领域的生理、病理和药理研究,在核医学界被称之为“临床核医学之父”。两位先辈可谓是为核医学事业架上了烽火轮,促使着核医学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1930年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生产;1934年第一次以人工方法生产了放射性核素;1942年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的建立;1957年第一台伽玛相机的研制;1972年第一次利用18F-FDG测定脑局部葡萄糖的利用率;1968年第一次确立“核医学”的概念(之前统称为“同位素”)。我国的核医学发展要从1956年在第四军医大学举办了“生物医学同位素应用训练班”开始算起,起步较晚。
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也要求着核医学快速向前。而今传统的检查、治疗方法已满足不了临床医生对病情的掌控和患者的治疗愿望。而核医学的功能性、代谢性恰好可以弥补传统的缺失,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超前,更全面的病症信息,使患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期盼。
核医学的临床应用方面正是核医学的重要部分,它可以为临床提供很多信息。它可以显像,例如全身骨显像,为临床提供全身骨骼的骨盐代谢情况;它可以功能测定,例如肾动态显像,提供肾小球滤过情况;也可以治疗,治疗又分内照射和外照射,内照射例如碘131治疗,清除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灶及转移灶,治疗甲亢,外照射敷贴治疗皮肤血管瘤等。
简单介绍了核医学的发展史和应用,我们来“总结”一下,核医学就是利用核素或者核射线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核医学发展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难免人们对其认识不足,也难免存在误解。例如当很多人都知道核医学的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放射性的时候,难免会不自觉地产生恐惧。谈起这个问题时,我总会想起一位工作四十余年的老核医学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对这一现象他也很无奈,曾笑着说过:“这就是我们的‘无知’,他们并没有客观地去考虑和了解核医学,这也是我们的‘无奈’,因为我们太忙了,没时间去了解专业外的知识。”是啊,累积了无数先辈巨大成就的核医学仍就是一颗新星,有很多领域需要去开拓。
你还不了解核医学,我们也不了解核医学。
微信扫码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