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骨刮除、植骨、带肌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研究
- 骨科 > 科普 阅读:1106 次
股骨头缺血坏死多发于青壮年,累及全身最大的负重关节,常使患者终生丧失劳动能力。国内外对本病的研究十分活跃,治疗方法颇多。本人1990~1999年采用病骨刮除、植骨、带肌蒂骨瓣移植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临床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21个股骨头,男15例,女3例。年龄22~57岁。双侧3例、左侧7例、右侧8例。有明确外伤史者7例、长期大量饮酒者4例、长期服用激素者4例、不明原因者3例。病期3个月~4年。术前行 x线、CT或MRI检查确诊,按Marcus分期II~IV期。
1.2 手术方法 采用Smith—Petersen氏切口。其要点是从髂嵴前1/3开始,向髂前上棘延伸,并向髌骨外缘连线方向延长,计长约12~15cm。该切口髂嵴部用于取松质骨和缝匠肌骨瓣,关节部用于病骨刮除、填塞松质骨和移植带肌蒂骨瓣。
在切口中部显露股骨头颈交界处。在其前外上部、沿股骨颈长轴用平凿凿一1.5cm宽、2.5cm长、深1.5cm骨槽,近端用圆凿呈弧形向股骨头内潜形凿入,然后用直、弯两种小刮勺向股骨头外上部行病骨刮除、直至洞壁渗血,但保留关节面。因坏死区多位于外上部,当然也要参考 x线、CT片等分析病灶部位、范围,以求准确彻底刮除。
取髂骨外板以保持骨盆外形。髂骨前部较厚并为松质骨,质优量足。将髂前上棘连同部分缝匠肌凿下备用,大小约1.5cm宽、3.0cm长、1.5cm厚,同时用刮勺向髂骨内外板之间刮一些松质骨,填入股骨头骨洞内,将其余髂骨块(但不是带肌蒂骨瓣)修剪成碎骨条也填入骨洞内,力求填实压紧,以防关节面塌陷。将缝匠肌骨瓣修成骨槽大小,近端嵌入股骨头骨洞内、远端嵌入股骨颈骨槽内,可不用固定螺钉。但要防止肌蒂过分扭转。
术后严格卧床4~6周,行股骨髁上牵引,加重4~6公斤,以消除髋部肌肉对股骨头的压力。拆除牵引后行髋、膝关节功能练习,也可用下肢功能练习器训练。关节功能恢复后持双拐患肢不负重下床活动2~6个月,拍片示病灶愈合后才可弃拐行走。
1.3 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1~3年,均取得满意疗效,即髋痛消失、关节功能良好、股骨头病灶区植骨愈合,形态结构恢复正常。
2 讨论
2.1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理想手术 应包括:(1)清除病骨。因为病骨缺乏血运,难以吸收修复重建;(2) 填塞骨洞。骨洞内填入自体松质骨碎条以防关节面塌陷,并可使已塌陷的关节面顶起;(3)恢复血运。只有恢复血运才能经爬行替代使病灶修复重建;(4)减少负重。为保证其顺利愈合,必须减少股骨头负重。
2.2 骨洞的设计 我设计的骨洞宽1.5cm、深1.5cm、长2.5cm,位于头颈交界处前外上方,近端位于关节面边缘。骨洞不能远离股骨头,远了难以刮除病灶、但又不能在头上凿洞,以免破坏关节面并使肌蒂骨瓣植入后影响关节活动。骨洞大小应适宜,太大损害股骨颈坚固性,太小不利于刮除。
2.3 该术式的优点 能彻底刮除坏死骨,直至洞壁渗血,有利于毛细血管长入。自体髂骨为优质松质骨,既可支撑关节面,又有利于爬行替代。带缝匠肌蒂骨瓣本身为有血运的活骨,有利于坏死灶的修复重建。在同一切口内完成上述操作,不增加损伤。不需高难度的技术,亦不需复杂的器械。能获得稳定、无痛、功能良好的关节。免除了人工假体植入等破坏较大、远期并发症较多的手术。
2.4 缺点 对于Marcus V~VI期的股骨头缺血坏死,因其股骨头已破碎、关节面塌陷、髋臼破坏、关节间隙狭窄及有骨性关节炎者不适用本法,仍需行人工关节置换。
本文发表于2002年3月,本次重发删除了参考文献及图片,不足之处请骨科同行批评指正。
(文章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医院删除)
医院官网:hq.gwmc.cn
企业邮箱:info@hq.gwmc.cn
医院地址:吉林省公主岭市国文大街2388号

吉ICP备18000181号
Copyright © 2017 by CopyGuowen medical .c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