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的中医药治疗



脑血管病中心 > 科普   阅读:677 次

急性皮肤病多与火热之邪有关,火与热常是程度上的不同,火为热之极,火热之邪,其性炎上,发病时常有发热,烦躁不安,面红耳赤,口干, 冷饮,舌红苔黄,大便干,小便短赤,在皮肤常表现潮红水肿、灼热瘙痒、红斑丘疹、水疱、出血斑等现象。如急性湿疹皮炎、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药疹、红皮病、皮肌炎等可以采用清热凉血泻火法:

(1)热在气分 常用急性湿疹皮炎类患者,多见肝胆湿热,热重于湿者。可用石蓝草合剂,药用生石膏、板蓝根、龙胆草、黄芩、干生地、车前草、丹皮、赤芍、马齿苋、六一散等。三焦热盛者可用黄连解毒汤加减,药用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生地、丹皮;亦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黄芩、生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当归、苦参等。

(2)热入营血,气血两燔 用于全身性重症而发的皮肤病。可用解毒凉血汤加减,药用生玳瑁、生地炭、丹皮、赤芍、双花炭、白茅根、生栀子、生石膏、黄连、莲子心、草河车等。

(3)血热发斑 用于血热而引起的红斑、血斑等皮肤病。可用凉血活血汤加减,药用紫草根、茜草根、白茅根、赤芍、生地、生槐花、丹参、鸡血藤、板蓝根等。

(4)热在上 用于颜面红斑皮肤病,可用凉血六花汤,药用凌霄花、玫瑰花、鸡冠花、生槐花、野菊花、红花。

(5)热在下 用于下肢红斑结节性皮肤病。可用凉血六根汤,药用紫草根、板蓝根、天花粉、茜草根、白茅根、苦参等。

湿邪致病除与季节有关外,淋雨涉水,防护不周,久居湿地,水中作业等都易感受湿邪,湿邪重着粘滞,喜侵人之下部,多缠绵不愈,反复发作,发病时常有肢体沉重,四肢困倦,若头部有湿,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若湿留关节,则疼痛滞着不移,肢体沉重难举,若侵皮肤,则皮肤肿胀,水疱糜烂,或有肥厚浸润,如天疱疮、湿疹等水疱湿烂性皮肤病,均与湿有关,另外,湿热下注可见结节性红斑,顽湿聚结可见慢性湿疹肥厚型,结节性痒疹等一些慢性顽固性、瘙痒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病,多与湿有关。可采用健脾除湿利水法:本法可用于内湿或外湿引起的皮肤病,采用此法时需辩清湿在上下内外的不同部位和寒热虚实的不同性质。邪在上宜微汗之,湿邪在下宜行水利之,湿从寒化宜温燥之,湿从热化宜清利之,实证逐攻,虚证扶正健脾或温阳。脾虚则运化失职,水湿停滞;肾虚则气化不利水湿泛滥;肺气不宣则膀胱不利,小便不通。皮肤病很多与湿邪密切相关,常表现为水疱、糜烂、水肿、渗出,亦可有皮肤增厚,病情常缠绵不愈,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多沉缓或弦滑。常见病有湿疹、天疱疮、带状疱疹(脾虚湿盛型)、女阴溃疡、脂溢性皮炎、小腿溃疡等。常可分为以下四型辩证用药:

(1)脾虚湿盛:宜健脾燥湿,方用健脾除湿汤加减,药用苍术、厚朴、山药、扁豆、猪苓、茯苓、泽泻、薏米、白术、枳壳等。

(2)水湿壅盛,小便不利:宜利水化湿,方用五苓散、五皮饮加减,药用茯苓、猪苓、车前子、泽泻、冬瓜皮、大腹皮、桑白皮 、白术等。

(3)湿从热化,湿重于热:宜利湿清热,方用八正散、茵陈蒿汤加减,药用茵陈、栀子、萹蓄、瞿麦、滑石、甘草、车前子、木通、黄芩、大黄等。

(4)湿从寒化:宜化水湿,方用苓桂术甘汤及实脾饮加减,常用茯苓、桂枝、白术、厚朴、木香、甘草、大枣、干姜、制附子等。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中医的辩证也是从整体出发的,以上治疗原则,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正密切的联系,在临床上要根据辩证灵活应用,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关注订阅号 了解更多咨询
搜索医生
+
寻找适合您的医生,评估您的医疗需求。
预约挂号
+

微信扫码预约

您可致电24小时服务中心(96120)预约医生。
联系我们
-
24小时服务电话
96120
投诉信箱
csc@hq.gwmc.cn



Copyright © 2017 by CopyGuowen medical .co. All rights reserved     吉公网安备 22038102000293号  吉ICP备18000181号